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工作综述

更新时间: 2014/12/30 来源: 点击数: 2777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2014年,中国国际法学会在外交部的指导下,在外交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学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创了新局面。
 
  一、联合举办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大型国际研讨会
 
  201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2014年5月27日,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国际法学会在北京联合举行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尼、尼泊尔、俄罗斯等十多个周边国家的代表,联合国、亚非法律协商组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官员,亚洲国际法学会、欧洲国际法学会、非洲国际法研究所、美国国际法学会、中国空间法学会等国际法学界代表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李适时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苏亚雷斯出席会议并讲话,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系首次从国际法角度专门研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围绕五项原则对国际法的发展这一主题,高度评价了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历史贡献,分析总结了五项原则的时代内涵,积极探讨了五项原则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发展与合作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现实指导意义。
 
  外交部刘振民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形势下,要大力弘扬五项原则所体现的“主权观”、“和平观”、“共赢观”和“正义观”等四大核心价值,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发展、全面合作、民主法治的和谐世界,中国将一如既往地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者”,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有力维护者”,经济社会合作与发展的“全面推动者”,国际秩序和国际法治的“积极塑造者”。
 
  中国国际法学会李适时会长特别指出,充实、丰富和发展五项原则,更好地发挥其在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我们的时代职责。五项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主权平等是基础,奉行互不干涉是条件,推动和平发展是核心,实现合作共赢是目标。
 
  联合国副秘书长苏亚雷斯提出,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化解国际难题的良方。当前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五项原则为代表的国际法基本准则要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不断加以完善,反映时代要求。
 
  徐宏司长在闭幕式上宣读了会议总结文件。文件充分吸纳了与会各方的主要观点,从国际法视角概括了五项原则的时代内涵和理念,为践行和发展五项原则指明了方向,获与会各方一致通过。
 
  与会各方一致认为,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当代国际法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为国际法治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解决国际争端、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指导原则,必将继续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发挥深远影响。
 
  研讨会参与广泛,气氛热烈,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反响积极,成功拉开了纪念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会间,刘振民副部长先后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的专访和集体采访,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阐述了我国继续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旗帜、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二、主办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于2014年5月17-18日在重庆市召开,本届年会由西南政法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变革中的国际法:机制、规则、主张和实践”。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李适时,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薛捍勤,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徐宏,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罗东川,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唐文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法律顾问王耀国等来自国家机关、企业法务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国内近百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约300人出席了年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李鸣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国林发表讲话,对全体与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在国际法学科取得的突出成绩。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年会的成功举办将对重庆的发展大有裨益,希望与会国际法专家多关注重庆,为重庆发展提供咨询和帮助。李适时会长致开幕辞,代表中国国际法学会感谢西南政法大学为本届年会筹办所做的精心准备,并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集中阐述。李会长同时在致辞中为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当前任务与努力方向,明确了中国国际法学会下一步工作重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共鸣。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国际法学会2013年度“中国国际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航天科工奖)”颁奖仪式,《中国国际法学会与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共建“中国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与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涉东盟法律审判理论教学科研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在开幕式之后的大会上,徐宏司长、唐文弘副司长、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贾宇研究员,以“当前处于变革之际的国际法的发展动态和新趋势”为主题,分别为大会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曾令良教授主持。
 
  从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与会者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以下十二个议题分组进行了研讨: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国际法(学)新发展和新问题,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争端解决,国家和外交豁免,国际人权机制,国际人道法和国际刑事法院,中国冲突法,海牙公约、欧盟国际私法,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及国际仲裁,WTO与国际经济法中的全球经济治理问题,自由贸易协定与自由贸易区问题,国际投资法律问题,国际金融法律问题及其他。在上述议题中,“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WTO与国际经济法中的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争端解决”三个议题尤其受到关注。而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及发展、中国参与多边与区域经贸合作谈判、海洋划界与争端解决等问题的热烈探讨,则突出反映了与会者对于当前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17日晚间,中国国际法学会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为该校学生举办了三场学术专场沙龙,主题分别为:“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对日民间索赔问题法学分析”、“中国稀土保卫战:DS431专家组裁决的法与理探析”。这是历年来中国国际法学会首次在年会期间举办以学术沙龙为形式的论坛活动,既丰富了办会形式,也突出了年会的学术性和国际法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适用性,获得学生热烈欢迎。
 
  18日下午,本届年会闭幕。闭幕式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李鸣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曾令良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张爱宁教授出席了闭幕式。在闭幕式上,首先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的代表对本方向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总结。李鸣副会长总结和肯定了本届年会的特色与亮点,并对西南政法大学给予本届年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校长代表承办方,对中国国际法学会的信任、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欢迎与会嘉宾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西南政法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在本届年会闭幕式上,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议程是“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学生论文奖>”的颁奖仪式。该奖项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是中国国际法学会从本届年会开始,专为那些向年会提交学术论文的在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法领域的学术活动,热爱国际法、学习国际法、深入研究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张爱宁宣布了获得首届“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一、二、三等奖同学的名单。最后,全体与会者以热烈的掌声,对西南政法大学为本届年会提供志愿服务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届年会特点突出,实效明显。1. 学术成果丰硕。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近250篇,为历届年会最多。论文选题广泛,突出国际法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前沿问题,观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中国的国际法实践问题。2. 创新办会形式和丰富年会内容。除了保留传统议程,本届年会还通过与承办单位联合为学生举办大型国际法讲座、论坛和沙龙等形式,着力营造学术氛围,使得国际法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学术思想能及时更好地惠及高校国际法教学与科研。这不仅扩大了国际法学科和中国国际法学会年会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国际法的兴趣,有利于国际法人才的教育及培养。3. 着力扶持国际法新生力量。作为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在校国际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会人数和提交论文数量大幅攀升,创下历届年会之最,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学会因势利导,在确定分组议题讨论发言人方面,不仅向青年学者倾斜,还有意识安排了七位在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分组议题讨论发言人。而“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的设立,既是中国国际法学会对本届年会这一特点的最好诠释和认同,也为今后激励越来越多国际法新生力量的涌现并展示其能力提供了崭新且重要的平台。4. 向外籍人士开放。本届年会另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是外籍人士的参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地区法律顾问,瑞士籍的Richard Desgagne先生申请参会,提交论文,并在“国际人道法和国际刑事法院”分议题讨论时做主题发言。这是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三十多年来首次向外籍人士开放,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5. 厉行节约勤俭办会。本届年会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在人员接待、宣传报道、食宿出行、会场安排、会务服务等方面,做到不送礼品、不讲排场、不搞特殊,年会办得既热烈隆重又俭朴务实。6. 宣传工作得力。宣传报道是彰显年会影响力、传播国际法的重要举措。中国国际法学会与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国际法学院密切配合,不仅通过学校和学院网站主页以及校内海报等形式对年会进行平面宣传,还通过微博、微信等立体媒介对年会进行实时报道。会议期间,志愿者及时对会议实况及内容精心整理,制作会议简报,提供给与会代表。此外,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法制日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也对年会进行了报道。
 
  三、编审出版《中国国际法年刊》
 
  《中国国际法年刊》编辑部2014年的编审出版工作总体上体现了更加严谨的治学精神、更高的专业水准和更现代化的编审手段。
 
  在2014年4月之前,年刊编辑部完成了《中国国际法年刊》(2013)的编审出版工作,最终出版的稿件包括特载1篇、论文11篇、述评8篇、书评1篇、活动与动态9篇、文件与资料14篇,共计50万字左右。在编审过程中,编辑部通过进一步完善年刊的编审工作程序,规范注释体例,采用知网学术不端审查系统对所有拟采用稿件进行重复率审查,杜绝年刊采用稿件的学术不端行为等措施,从学术质量和学术规范上对年刊稿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2014年5月中国国际法年会之后,年刊编辑部随即召开组稿会,开始了《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的组稿和编审工作。两位主编针对2014年国际法方面的重点和热点事件进行约稿,以期在年刊上能刊登一些反映中国重大国际法实践的重量级论文。年刊编辑部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国际法研究》建立了互荐稿源,部分稿件共同评议的合作关系。同时,《年刊》(2014)的述评、活动动态以及文件资料等栏目的组稿继续得到了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组稿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2014年年刊编审工作还增加了一项新任务,即出版《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英文版。作为由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5月17日联合举办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研讨会的后续安排,为进一步扩大本次研讨会的影响力,向世界推广中国国际法的价值理念,外交部条法司和中国国际法学会将联合出版《中国国际法年刊》(2014)英文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专刊,相关论文正在编审过程中,并将于2015年4月中旬前出版发行。
 
  2014年《中国国际法年刊》的编审工作还实现了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在北大英华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年刊的远程审稿系统完成部署(访问地址:<http://yearbook.csil.cn)。《年刊》(2014>)投稿方式采取了远程投稿和传统邮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年刊》(2015)的投稿、审稿工作将基本采取远程在线方式。远程审稿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年刊工作流程电子化,使得编辑部与审稿专家以及编辑部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
 
  四、评选2013年度“航天科工”中国国际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为推动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发展,发现并奖励中国国际法学优秀学术人才,鼓励中国的国际法学研究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法律服务,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支持下,中国国际法学会于2009年设立了“中国国际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航天科工奖)”。该奖项分为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负责评选,评选工作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学术水准、宁缺勿滥”的评奖原则,获奖成果须经参评委员2/3多数票通过,奖励对象侧重中青年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原则上每年评选出优秀著作2部,每部奖励人民币10000元,优秀论文5篇,每篇奖励人民币5000元。
 
  2013年度的“中国国际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航天科工奖)”评选工作评出获奖著作两部:《权利对抗构造中的争端》(清华大学张新军副教授),《论国际民商事诉讼中的不方便法院原则》(首都经贸大学谢海霞副教授);获奖论文三篇:《香港特区适用、缔结和履行国际条约的法律与实践》(外交部条法司马新民参赞),《普遍管辖权与或引渡或起诉义务的关系》(中国政法大学朱利江副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术之转型:立场、方法与视野》(中国人民大学杜焕芳副教授)。
 
  上述评奖结果于2014年4月30日至5月13日期间,在中国国际法学会网站上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公示,无异议。2014年5月17日,在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际法学会向上述获奖论著的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五、设立和评选首届中国国际法学会“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
 
  着力培养中国国际法人才,扶持国际法新生力量,一直是中国国际法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学会在2014年重庆学术年会上专为那些向年会提交学术论文的在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设立了“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学生论文奖>”。该奖项亦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旨在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法领域的学术活动,热爱国际法,学习国际法和深入研究国际法。
 
  2014年中国国际法学会首届“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获奖论文及获奖人员名单如下:
 
  一等奖:《现今我国国家管辖豁免制度及其项下的国有企业》(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钰),《国际海洋法庭“极地曙光号”临时措施案评析--兼谈对中菲南海强制仲裁案中国“不应诉”的可能影响》(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谢琼),《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制度》(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徽),《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核心法律议题研究--以公平公正待遇条款、业绩要求条款为例》(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任仪)。
 
  二等奖:《主权豁免研究-以美国Walters案件为切入点》(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悦、王徽),《实体与程序之辩视角下的主权豁免--对德国诉意大利案的一点思考》(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央),《私营海上武装保安使用武力抗击海盗行为的合法性》(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研究生任宪龙),《国际刑事法院在非洲受阻成因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家玮),《涉外仲裁管辖权冲突实践》(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琛),《双边投资协定中国民待遇原则解释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齐鹏),《国际投资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外资准入模式的转变-以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为视角》(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浦婷婷),《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的法律问题探析》(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梦非),《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建存)。
 
  三等奖:《<武器贸易条约>:国际法律新规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龙迹),《论人权条约中食物权的保障机制》(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奕静),《浅议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国际法规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朱静),《浅析克里米亚归属公投与政府承认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光耀),《欧债危机下欧盟国家出售国际问题探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阳),《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明萍),《论中国的外国法查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曲晏莹),《论涉外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大鹏),《中国-加拿大<外国投资保护贸易促进协定>介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帅然),《中国-东盟矿产资源投资方式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赖美杉),《后TRIPS时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新趋势--以《反假冒贸易协定》为考察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惠彬)。
 
  六、更新和提升学会网站
 
  中国国际法学会网站是中国国际法学界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流、研究和服务平台,对于发布国际法信息,普及国际法知识,加强国际法研究,促进国际法应用,推动国际法发展,提升中国国际法学界形象,弘扬中国国际法学界的求实创新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满足国际法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学会网站的沟通桥梁、学术阵地、对外窗口的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分享感悟,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法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2014年,中国国际法学会聘请专业技术公司对学会网站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建设。
 
  新版学会网站在内容上最明显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映和总结中国国际法实践。目标是做成一个权威的中国国际法实践资料库。第二、播放国际法公开课。一是各高校名师讲授的一般国际法课程和国际法深化课程的音频或视频;二是各高校邀请的国内外国际法名家的讲座音频。第三、理事之家。学会为各理事单位在学会网站上开设窗口,由理事单位自行负责更新和维护,并实现各理事单位之间信息和资源共享。第四、国际法热点问题论坛。由专人负责,成立专业团队来控制和维护。
 
  学会新网站建成后,各理事单位将通过支付单位会费的形式获取和利用学会网站资源。新网站将于2015年中国国际法学会年会前上线,试运行期为一年。
 
  七、其他工作
 
  2014年中国国际法学会的其他工作同样可圈可点。学会还与外交部条法司、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多场国内和国际小型国际法研讨会;建立了中国国际法学会微信公众平台;接受和核准了一批新申请入会人员的会员资格;进行学会档案整理工作;等等。
 
  总结2014年的工作,突出的感受是中国国际法学会的工作与中国的外交工作联系愈加紧密,外交部指导学会工作以及学会配合外交部的活动日益增多,学会工作进入新常态。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未来学会工作要适应这一新常态,并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促进学会工作与外交工作更紧密地结合。
 
  2015年中国国际法学会的工作特别是年会安排,要突出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召开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国际法学人期盼已久的盛事。全会专门提出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法治队伍包括立法、司法、执法队伍以及法律服务队伍和法律人才队伍,包括涉外法律人才队伍。中国要善用国际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和水平建设,要将这个精神贯彻落实到学会未来的工作中,并置于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这必将成为中国国际法发展的重要节点。中国国际法学会将配合外交部于今年4月承办亚洲非洲法律协商组织(亚非法协)年会。此间,学会还拟与亚非法协、外交部共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会议宣传中国的国际法理念,争取亚非发展中国家对在涉及中国的重大国际法问题上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中国国际法学界在重大国际法问题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展望未来,面对中国同国际社会联系与互动日趋紧密的新形势,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仍将统筹国际国内大两个大局,密切结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需求,服务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发展,服务于国家外交政策,为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祝愿中国国际法学会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